|
|||
第七〔一〕布萨初〔中后〕解答章 一 何为布萨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自恣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呵责羯磨之……依止羯磨之……何为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与别住、今日治、与摩那埵、解罪、授具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何为呵责羯磨解之初……何为依止羯磨解之……驱出羯磨解之……下意羯磨解之……举羯磨解之……忆念毘尼之……不痴毘尼之……觅罪相之……如草覆地之……教诫比丘尼人选定之……不离衣宿认可之……卧具认可之……舍金银人选定之……沐浴衣受纳者选定之……钵受纳者选定之……持杖许可之……纽许可之……杖、纽许可之初、中、终?何为布萨羯磨之初?何为中?何为终?和合集为布萨羯磨之初,执行为中,完了为终。何为自恣羯磨之初……和合集为自恣羯磨之初,执行为中,完了为终。何为呵责羯磨之初……事与人为呵责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依止羯磨之……乃至……何为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举别住、本日治、与摩那埵解罪之初……事与人为解罪之初,白为中,〔最后〕羯磨语为终。何为受具羯磨之初……人为受具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呵责羯磨解之初……正所行为呵责解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依止羯磨……乃至……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羯磨解之初……正所行为举羯磨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忆念毘尼……事与人为忆念毘尼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何为不痴毘尼、觅罪相、如草覆地、教诫比丘尼人选定……何为杖、纽许可之初?何为中?何为终?事与人为杖与纽许可之初,白为中,羯磨语为终。 〔二〕 〔制戒〕义利论 二 十种义利故,世尊为诸声闻制立学处:为僧摄,为众僧安乐,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断现世之漏,为灭来世之漏,为令未信者生信,为已信者令增长,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 摄僧即众僧安乐。僧众安乐即为恶人之调伏也。为恶人之调伏即为善比丘安乐住……为正法久住即为爱重律。 摄僧即众僧安乐。众僧安乐即为恶人之调伏……摄僧即为爱重律。 僧众安乐即恶人之调伏……僧众安乐即为爱重律。僧众安乐即摄僧。 …… 为爱重律即摄僧也……为爱重律?为正法久住也。 百义1百法有二百词 于义利论中有四百智 ----义利论终---- ----大品终---- 摄颂 最初问于八 因缘亦复八 此等于比丘 以计为十六 至于比丘尼 为数亦十六 省略中分解 以及增一法 自恣义利章 大品之合集 1 此颂之意,各十义为根,如前十重而为百义(atthsatam),依其百义说明之句而有百法(dhammasatam),此说百义百法,各有百词而为二百词(dveniruttisatani),百义百法二百词各有智而为四百智(cattari nanasatani)。 一 以衣覆于一肩而合掌,如愿求,汝〔优波离〕为何来此?两种律制,于布萨诵出,有多少学处?彼于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质问是贤善,汝如理遍问,我(佛)尽善巧实为汝说示。 两种律制,于布萨读诵,有三百五十1,彼等制立于七城市。 制立于何处之七城市耶?今我此解说注意令入此言路,于我等有利益。 于毘舍离、王舍城、舍卫城、阿罗毘、憍赏弥、释迦国及婆祇国制之。 于毘舍离制立多少?于王舍城作多少?于舍卫城有多少?于阿罗毘为多少?于 憍赏弥制立多少?于释迦国说多少?于婆祇国制立多少?请问此,为我说示。 十制立于毘舍离,二十一制立于王舍城,二百九十四皆作于舍卫城,六制立于 阿罗毘,八制立于憍赏弥,八制立于释迦国,三制立于婆祇国。 制立于毘舍离,汝应如实闻:不净法2,人体,上人,长衣,黑〔羊毛〕,实有, 数数食,杨枝,裸形,于比丘尼戒之责骂,此等之十项,于毘舍离制之。 制立于王舍城,汝应如实闻:不与取及二诽谤于王舍城,二种破僧,安陀会, 金银,线,讥嫌,斡旋食,别众食,非时食,往诣,沐浴,未满二十,与衣后 不平,此等制立于王舍城。山上行3,同与欲之二十一。 制立于舍卫城,汝应如实闻: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六,不定有二,舍堕有三 十四4,小戒计说百五十六,十非难法,七十二学法,二百九十四皆制立于舍 卫城。 制立于阿罗毘,汝应如实闻:房,绢丝,〔共〕宿,掘〔地〕,至树神,浇有虫 水,此六制立于阿罗毘。 制立于憍赏弥,汝应如实闻:大精舍,恶口,异〔语〕,窗,酒,轻侮,如法, 第八为乳饮物。 制立于释迦国,汝应如实闻:羊毛,钵〔五缀〕,教诫〔比丘尼住处〕,药〔请〕, 针〔筒〕,阿兰若者,此等之六于迦毘罗?城,于比丘尼戒,于水洗净,于说教 诫。 制立于婆祇国,汝应如实闻:燃火温身,于食物混饭粒〔之三〕。 四波罗夷,七僧残,八舍堕,三十二小戒,二非难法,三学法之五十六,于六 城依日种佛陀而制。 凡二百九十六于舍卫城,依有光辉之瞿昙而作。 二 问我等之尊师,为我等说示,彼一一说无误。我问他,愿说此:重与轻,有残 无残,粗与非粗,至三次罪,共通不共通,失坏,依此而灭之灭法。答复此一 切,我等听闻师语。 有三十一重罪,此中八为无残罪。重罪即粗罪,粗罪即戒坏。波罗夷与僧残称 为戒坏。偷兰遮,波逸提,提舍尼,恶作,为戏乐恶口之恶说,此罪为行坏。 抱颠倒之见,以非正法为尊,诽谤正觉者,无智而覆愚痴,此罪为见坏。 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持恶求,性贪欲而主张空无之上人法。活命之因,依活 命故,行媒介。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说:「住汝精舍彼比丘是阿罗汉。」活 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 丘尼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无病而为自己乞求羹与 饭而食,此罪为命坏。 有十一至三次为罪,彼等汝应正闻:有随摈八至三次为罪,阿利咤戒,旃达加 利戒,此等至三次为罪。 有几何应切断之罪耶?有几何应破之罪耶?有几何应拔除之罪耶?有几何非他 〔理由〕之波逸提?有几何比丘许可耶?有几何如法行耶?有几何决定最高之 戒耶?有几何「知」而依日种佛陀而制耶? 有六种应切断之戒。有一种应破之戒。有一种应拔除之戒。有四种非他波逸提。 有四种比丘许可。有七种如法行。有十四种决定最高之戒。有十六种〔知〕而 依日种佛陀而制。 二百二十比丘之学处,于布萨读诵;三百四比丘尼之学处,于布萨读诵。 比丘四十六与比丘尼不共通,比丘尼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百七十四为两者共通之学。 二百二十比丘之学处,于说戒诵出,于斯汝应正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三,不定有二,舍堕有三十,小戒有九十二,四提舍尼, 七十五学法。比丘之学处有二百二十,于说戒诵出。 三百四比丘尼之学处,于说戒诵出,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八,僧残有十七,舍堕有三十,小戒有百六十六,八提舍尼,七十五 学法。 比丘尼之学处有此三百四,于说戒诵出。 比丘四十六戒与比丘尼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六僧残与二不定为八,舍堕十二,依此等为二十,二十二小戒,四提舍尼,比 丘戒中此四十六与比丘尼不共通。 比丘尼戒之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之四,从僧〔残〕出十戒,舍堕之十二,九十六小戒,八提舍尼,比丘 尼戒中此百三十与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十六,不定有二,舍堕二十四,举百十八之小戒,十二提 舍尼,此百七十六两者不共通。 百七十四为两者之共学,此汝应如实闻: 波罗夷有四,僧残有七,舍堕有十八,小戒七十,学法七十五。 此百七十四为两者之共学。 八波罗夷难近,如陀罗树,〔犯此〕彼人如枯叶、如破大石、如切断陀罗树之头, 彼等不成长。 二十三僧残、二不定、四十二舍堕、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七十五学 法依三种灭法而灭罪。 现前、自言与如草覆地、二种说戒、二种自恣、四种羯磨依胜者而说示。 〔比丘〕有五种读诵,〔比丘尼〕有四种,其他无有。有七种罪聚。四种诤事依 七种灭法而灭之。〔口论诤事乃依其中〕二种,〔非难诤事〕依四种,〔罪过诤事〕 依三种,事〔诤事〕依一种而灭之。 所谓波罗夷(被他所胜),汝应如实闻: 依正法而令消失、见失、坠落、放弃者也,于彼不共住,故如是言。 所谓僧残,汝应如实闻: 僧伽与别住,行本日治,与摩那埵,解罪,故如是言。 所谓不定,汝应如实闻: 不定而不决定,为不确定之言,不决定三者(波罗夷,僧残,波逸提)中任何 之一处,故言不定。 所谓偷兰遮,汝应如实闻: 自受悔于一根〔罪〕,〔重〕罪依彼不灭,故如是言。 所谓舍堕,汝应如实闻: 于僧中,于别众中,或对一人,依一人舍而自白忏悔,故如是言。 所谓波逸提(堕),汝应如实闻: 令善法堕没,伤圣道,为心愚恶处,故如是言。 所谓提舍尼(悔过),汝应如实闻: 比丘由非亲里〔比丘尼〕困难而得之食,自取而食者,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受招待食之比丘,其处之比丘尼依爱而指图,不拒〔彼〕而食,应受非难,〔故〕 如是言。 至贫穷之信士家,无病,于其处而食,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住于具危险恐怖之阿兰若者,不〔豫〕告而于其处食,应受非难,〔故〕如是言。 比丘尼于非亲里之其他爱好者,自乞酥、油、蜜、砂糖、鱼、肉、牛乳、酪者, 比丘尼于善逝之教,应堕非难之罪。 所谓恶作,汝应如实闻: 过失,失败,恶行即恶作。人若于阴、或于阳而为恶者,为恶作,故如是言。 所谓恶说,汝应如实闻: 恶说恶语等言,智者呵责彼,故如是言。 所谓学,汝应如实闻: 此最初之行,又为初之禁制律仪,顺于直道而行修有学之学法者,无有如是学, 故如是言。 强雨降于有覆者,不降于露者,是故覆者露,如此,强雨不降。 森林兽之趣,虚无羽翼之趣,灭是法之趣,涅槃阿罗汉之趣也。 ----伽陀集终---- 摄颂 于七城制之 四种之失坏 比丘比丘尼 共通不共通 此乃为慈悲 教法伽陀集 1 三百五十,比丘戒二百二十加不共通比丘尼戒之百三十。从比丘戒中除七灭诤法。 2 以下为戒名,关于各项,参照本书第三章等起法。 3 山上行,波逸提三十七。 4 此处底本二十四(catuvisati),暹罗本亦同此,依经分别应三十四(catuttimsati),是底本之误。 一(一)有四种诤事:诤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此四种诤事也。此四种诤事有几种发起1耶?此四种诤事有十种发起:诤论诤事有二种发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发起,犯罪诤事有三种发起,事诤事有一种发起,彼四种诤事有此十种发起。诤论诤事发起时,发起几种灭诤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发起时,发起几种灭诤耶?诤论诤事发起时,发起〔现前、多人语〕二种灭诤〔拒否、呵骂〕,教诫诤事……四种……犯罪诤事……三种……事诤事发起时,发起一种灭诤。 (二)有几种诤事,依几种行相而发起耶?具几种支分发起人诤事耶?发起几种人诤事而犯罪耶?有十二种发起,依十种行相而发起,具四分而发起人诤事,发起四种之人诤事而犯罪。 (三)何为十二种发起:羯磨不成,羯磨不善,应更作羯磨,判定不成,判定不善,应再判定,裁决不成,裁决不善,应再裁决,灭诤不成,灭诤不善,应再灭诤。此为十二种之发起。 何为依十种行相而发起耶?于彼处发起生诤事,于彼发起生〔诤事〕停止2,于道中发起诤事,于道中发起诤事停止,至彼处发起诤事,至彼处发起之诤事停止,发起忆念毘尼,发起不痴毘尼,发起觅罪相,发起如草覆地,依此十种行相而发起。 何为具四分发起人诤事?行爱不应行而发起诤事,……瞋不应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而发起诤事。具此四分发起人诤事。 何为发起四种人诤事为犯罪?若其日受具人(翌日)发起,发起者波逸提,客比丘……行羯磨人……与欲而发起,发起者波逸提。此四种人诤事发起时为犯罪。 (四)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为何种类、以何为生出、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诤论为因缘、以诤论为起因……以诤论为等起;教诫诤事以教诫为因缘……犯罪诤事以犯罪为因缘……事诤事以行事为因缘……以行事为等起。 (五)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因为因缘……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因为因缘,以因为等起。 (六)诤论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诤论诤事以缘为因缘……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七)四种诤事有几种根、有几种等起耶?四种诤事有三十三种根、三十三种等起。何为四种诤事之三十三根?诤论诤事3有十二根,教诫诤事有十四根,犯罪诤事有六根,事诤事有一根,即僧伽。四种诤事有此三十三种根。 何为四种诤事之三十三种等起?诤论诤事有十八破僧事之等起,教诫诤事有四种失坏之等起,犯罪诤事有七罪聚之等起,事诤事有四种羯磨之等起。四种诤事有此三十三种等起。 (八)诤论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诤论诤事乃非罪过。然而以诤论诤事为缘,而犯罪过耶?然!以诤论诤事为缘而犯罪过也。以诤论诤事为缘,犯几种罪过耶?以诤论诤事为满缘犯二种罪过,谓:骂受具者,波逸提;骂未受具者,突吉罗。以诤论诤事为缘,犯此二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几种失坏耶?于四种诤事中,为何种诤事耶?于七种罪聚中,摄几种罪聚耶?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依几种诤事、于何处、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其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一种失坏:行坏。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罪聚中,摄于二种罪聚:有依波逸提罪聚,有依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一种诤事:依行事诤事。于三种处:僧众中,别众中,于别人之前。依三种灭法而灭,谓:有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有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 (九)教诫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参照(八)〕……以教诫诤事为缘,犯三种罪过: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比丘者,僧残罪;以无根僧残诽谤者,波逸提;以无根行坏而诽谤者,突吉罗。以教诫诤事为缘,犯此三种罪过。彼罪聚于四种失坏中,依几种……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随伴二种失坏:有戒坏,有行坏。于四种诤事中,为犯罪诤事。于七种罪聚中,依三种罪聚而摄:有僧残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三种等起而生起。彼罪重者,是一种诤事,即依事诤事。一种处,即于僧众中,依二种灭法而灭,即: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彼罪轻者,是一种诤事,即依事诤事。三种处,即于僧众中……〔(八)〕……有依……如草覆地。 (一○)犯罪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犯罪诤事是罪过也。然而……以犯罪诤事为缘,而犯四种罪过,谓:比丘尼知而覆藏波罗夷法者,为波罗夷罪;持疑念而覆藏者,偷兰遮罪;覆藏比丘僧残罪者,波逸提罪;覆藏行坏者,突吉罗。以犯罪诤事为缘而犯此四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九)〕……依四种罪聚而摄:有波罗夷罪聚,有偷兰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谓:依身、语、意而生起。彼罪之无残者,依任何诤事、于任何处、依任何灭法亦不能灭。彼罪过之轻者,有一种……〔(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一)事诤事是罪过,非罪过耶?……〔(八)…… 以事诤事为缘而犯五种罪过:随顺被举比丘尼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依白,突吉罗;依二羯磨语,偷兰遮;羯磨语终,波罗夷罪。助破僧者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僧残罪;对恶见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波逸提。以事诤事为缘,犯此五种罪过。彼罪过于四种失坏中……几种……依几种灭法而灭耶? 彼罪过于四种……〔(九)〕……依五种罪聚而摄:有波罗夷罪聚,有僧残罪聚,有偷兰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罗罪聚。于六种犯罪等起中,依一种等起而生起,谓:依身、语、意而生起。彼罪之无残者……〔(一○)〕……彼罪之重者,一种诤事,依事诤事。一种处,即于僧众中。依二种灭法而灭,即依现前毘尼与自言治。彼罪之轻者,一种……〔(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二)口论诤事有教诫诤事、犯罪诤事、事诤事耶?诤论诤事是教诫诤事、犯罪诤事而无事诤事。以诤论诤事为缘而有教诫诤事,有犯罪诤事,有事诤事。此事如何?此处有比丘……为事诤事。如是以口论诤事为缘,有教诫诤事,有犯罪诤事,有事诤事。 教诫诤事是犯罪诤事、事诤事、口论诤事耶?教诫诤事……犯罪诤事……此事如何?于此有比丘,以比丘……为事诤事。如是以教诫诤事为缘,而有犯罪诤事、事诤事、口论诤事。 犯罪诤事是事诤事、口论诤事、教诫诤事耶?犯罪诤事……事诤事……此事如何?以五种之罪聚……为事诤事。如是以犯罪诤事为缘而有事诤事、口论诤事、教诫诤事。 事诤事是口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耶?事诤事……口论诤事……此事如何?僧伽之所作……为事诤事。如是以事诤事为缘,有口论诤事、教诫诤事、犯罪诤事。 (一三)有忆念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忆念毘尼;有不痴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不痴毘尼;有自言治之处……有多人语之处……有觅罪相之处……有如草覆地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如草覆地。 (一四)依现前毘尼与忆念毘尼而灭诤事时,有忆念毘尼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忆念毘尼,其处无不痴毘尼、无自言治、无多人语、无觅罪相、无如草覆地。依现前毘尼与不痴毘尼而……诤事……依现前毘尼与如草覆地而灭诤事时,有如草覆地之处有现前毘尼,有现前毘尼之处有如草覆地。其处无忆念毘尼……无觅罪相。 (一五)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耶?抑为不亲近者耶?此等法之差异,得区别而示耶?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耶?……得……耶? 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亲近者,而非不亲近者。此等法之差异是不可能分离而示。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亲近者而非分离者,此等法之差异不可能分离而示。 (一六)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 现前毘尼以因缘为因缘、以因缘为起因、以因缘为种、以因缘为出生、以因缘为集起、以因缘为等起。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因缘为因缘、以因缘为起因……以因缘为等起。 (一七)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现前毘尼以因为因缘……如草覆地以因为因缘……因为等起。 (一八)现前毘尼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忆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现前毘尼以缘为因缘……如草覆地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一九)七灭诤法有几种根、有几种等起?七灭诤法有二十六根、有三十六等起。 何为七灭诤法之二十六根?现前毘尼有四根:僧现前,法现前,律现前,人现前。忆念毘尼有四根。不痴毘尼有四根。自言治有二根:自白人与受自白人。多觅〔毘尼〕有四根。觅罪相有四根。如草覆地有四根:僧现前……人现前。七灭诤法有此二十六根。 何为七灭诤法之三十六等起?忆念毘尼之羯磨:有执行、遂行、著手、进行、承认、容许。不痴毘尼之羯磨、自言治之羯磨、多觅之羯磨、觅罪相之羯磨、如草覆地之羯磨:有执行、遂行……容许。七灭诤法有此三十六种等起法。 (二○)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为别义、别语,或同义而唯有语别异。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自言治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有……别异。 言现前毘尼或言忆念毘尼时,此等法有别义而又有别语。言现前毘尼或言不痴毘尼时……言现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时,此等法有别义,而又有别语。 (二一)有口论而为口论诤事、口论而非口论诤事、诤事而非口论、诤事而又为口论、口论而……为……〔小品四.一四(一二)-(一五)〕……事诤事为诤事而又为行事。 ----诤事分解终---- 摄颂 诤事及发起 方便以及人 因缘因缘根 以及等起法 罪过有其处 亲近与因缘 因缘根等起 语口论诤事 此诤事分解 1 发起(ukkota),诤事已灭,唱异议不平又发起。四分律戒本云「还发起」,十诵律言「还更发起」,参照比丘波逸提六十三。 2 以下参照小品四.一四(一七)、(一八)。 3 以下参照小品四.一四(二)以下。 呵责法为何?忆念法为何?众僧法为何?心念法为何? 呵责法为忆念〔罪〕。忆念法为折伏。众僧法为获得〔决断〕。心念法为各人之 〔决断〕。 汝若为检问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于经1,于律,于随法,于所制,于随顺法,草率无利益之诤论语勿言。 依善巧有觉者而作,检问仪法,善说学处随顺用意,无破来世趣。 欲利他2者应时而检问有利,被呵者及呵责者勿取草率之语。 呵责者言有罪,被呵者言无罪,应舍两说用,依〔有耻者〕自白语而处分。 自白行于有耻者,无耻者不然,无耻者多语,〔故〕应依其行〔自白〕而处分。 无耻者不生自白,为如何人耶?我如是问:如何之人称为无耻人耶? 故意犯罪而隐罪,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无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耻人。 我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耻人? 不故意犯罪,不隐罪,不行不应行,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耻人。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 以非时而呵责,以不实,以粗暴,以无利益,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如是者 称为非法呵责者。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非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称为如 法呵责者? 以时而呵责,以实,以柔软,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责,无瞋心,如是者称为 如法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如法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后〔所言〕之事,于前事后事无知,不知适用之语法, 于适用语法无知,如是称为无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无知呵责者。更问汝︰如何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 知前事后事,于事前事后有知,知适用之语法,于适用语法有知,如是之人称 为有知呵责者。 实我亦知,如是之人称为有知呵责者。更问汝:何故称为呵责耶?依戒坏而呵 责,同依行、见、命〔坏〕而呵责,呵责乃依此而言也。 ----别伽陀集终---- 1 若依下注,经(sutta)者是言两部之经分别;律(vinaya)是言犍度;随法(anuloma)是言附随(parivara);所制(pannatta)者言一切律藏;随顺法(anulomika)是言四大处(cattaro mahapadesa)。 2 底本hitesi,应如暹罗本之hitesi。 3 于底本虽为vuttanusandhitena,于批注释为vattanusandhitena,故依此。 一 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呵责此比丘,依何而呵责彼耶?依戒坏而呵责耶?依行坏而呵责耶?依见坏而呵责耶?」若彼言:「我依戒坏而呵责、或依行坏而呵责、或依见坏而呵责」者,应对彼如是言:「具寿!汝知戒坏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为「呵责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为「我呵责」、「彼呵责」〕……由外道之弟子闻而疑耶?」 二 见1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若然〕因见而不清净之疑不来。 彼人依〔清净之〕自白,应与彼共为布萨。 闻与闻一致,闻与闻合致;因闻而……应为……。 觉与觉一致,觉与觉合致;因觉而……应为……。 三 何为呵责之初、何为中、何为后?求听羯磨为呵责之初,羯磨之执行为中,灭诤为后。 呵责有几种根、有几种事、有几种地、有几种行相耶? 呵责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种行相而呵责。 何为呵责之二根?有根或无根,呵责有此二根。 何为呵责之三事?由见,由闻,由疑,呵责有此三种事。 何为呵责之五地?我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实有而言,不以非实;以柔软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无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有此五种地。 依何等之二种行相而呵责耶?以身而呵责,或以语而呵责,依此二种之行相而呵责。 四 呵责者应如何行?被呵责者……僧众……检问者应如何行? 呵责者应如何行耶?呵责者应立于五法而呵责他: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者应如是行。 被呵责者应如何行耶?被呵责者应立于二法而行:真实与不瞋也。被呵责者应如是行。 僧众应如何行?僧众应知有欲无欲,僧众应如是行。 检问者应如何行?检问者依法、依律、依师教,如灭彼诤事,应如是灭诤事,检问者应如是行。 五 布萨为何?自恣为何?别住为何?本日治为何?摩那埵为何?出罪为何? 布萨是为和合,自恣是为清净,别住是为摩那埵,本日治是为惩诫,摩那埵是为出罪,出罪是为清净。 由贪、瞋、怖、痴而非难长老者,是无智而伤〔害〕并破坏〔身等之五根〕,愚痴而且不恭敬学者,身坏而至地狱。 不依利养又不依人,此等俱舍,而应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恶口者,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行耳语,求恶失,〔无视决断〕而交往,说邪道(罪),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以非时而呵责,以非实,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对法、非法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对律、非律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无罪,对有罪、无罪无智……。 ……轻罪、重罪……。 ……有残罪、无残罪……。 ……粗罪、非粗罪……。 ……前说、后说……。 不知适用之语法,对适用之语法无智,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呵责品终---- 摄颂 呵责与检问 初根与布萨 于呵责品趣 令确立教说 1 此颂之意若依注释,他比丘见一比丘与妇人由一场所同时出入,言彼比丘为波罗夷时,其比丘承认彼比丘之所见而不承服波罗夷。斯时见与女人出虽是一致,但唯彼等不成波罗夷,言不清净,谓成无根之疑。故彼比丘之清净,依自白,得共行布萨 一 习斗诤之裁断,至比丘僧伽时,谦让而应以如拭尘埃之心至僧中。应善辨座席而著,不挤进长老比丘之间,不推开年少比丘之座,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应言无益徒劳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其他,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于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时,不可问和尚,不可问阿阇梨,不可问〔和尚〕弟子,不可问〔阿阇梨〕门弟,不可问同行和尚者,不可问同行阿阇梨者,不可问种,不可问名,不可问姓,不可问〔汝是长部诵者、中部诵者等〕阿含,不可问家之阶级,不可问生地。此为何故耶?于此彼有爱憎故也。有爱或憎之时,行贪不应行,又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又行怖不应行。僧众所许可检问者之人,欲检问者,应以僧为重而行,不应以人为重;应以正法为重而行,不应重利养;应从义利而行,不应依众之净善处;应以时检问,不应以非时;应以实检问,不应以非实;应以柔软检问,不应以粗暴;应以利益检问,不应以无利益;应以慈心检问,不应以瞋心。不应为耳语者,不应求恶失,不应以手覆眼,不应举眉,不应举头,不应振手,不应示手印。于座席著坐应善心得,唯视目前一寻,应〔答〕〔决断〕之事当著己之座。不可从座而立,不可〔勿视决断〕而交,不可主张罪,不可说暧昧之言1,不可急忙,不可粗暴,应不瞋,应以软语而有慈心,应有友情、同情,应为同情之行,不绮语,以制限语,依亲切心,无不善语,应自行检点〔得否决断、灭诤?〕应检〔令彼有耻者得解耶?〕应检呵责者,应检被呵责者,应检非法呵责者,应检非法被呵责者……如法呵责者……应检如法被呵责者。 不可省略〔呵责者、被呵责者〕所言,不说非所言,所说之句文善之,他者反问应以自白而处分之,不应微笑,不应抱怖畏,不应制以粗暴,质直温和而应灭除不净。不应行贪不应行,不应行瞋不应行,不应行痴不应行,不应行怖不应行,于法与人应公平。检问者如是而检问之时,取〔大〕师与智者而随教者,对同梵行者乃爱敬、尊重。 二 〔检问者之说〕经为结合〔罪与无罪〕,喻是为〔示义〕之比说,义是为了解,反问是为遮止,求听羯磨是为呵责,呵责是为〔罪非罪之〕忆念,忆念是为共语2,共语是为〔勿从此住处而去之〕障碍,障碍是为决断,决断是为判别〔恶非恶〕,判别是为〔知〕处非处〔犯不犯、轻重犯〕之行,处非处之行是为调伏恶人、守护善比丘,僧伽是为领承,依僧伽所听许之人,是不伪立而立。律是为律仪,律仪是为无悔恨,无悔恨是为愉悦,愉悦是为喜,喜是为轻安,轻安是为乐,乐是为等持,等持是为如实知见,如实知见是为厌离,厌离是为离欲,离欲是为解脱,解脱是为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为无取著般涅槃。为此有〔律之〕论,为此有〔律之〕考虑,为此有近习,为此有倾听,即:此无执取,心解脱。 三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检问之仪法,用善说学处之随顺意,而不破来世之趣。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无智,而不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无智,染、污、愚痴,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于处置无智,得党友而无惭,为黑业,无恭敬,如是比丘实谓不 可敬仰者。 于事、失坏、罪过、因缘、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后事、成不成。 于羯磨、诤事、灭诤亦有智而无染、无污、无痴,不依怖与疑而行。 善辨所制,于处置有智,得党友而有惭,为白业,有恭敬,如是比丘实谓可敬 仰者 ----小诤终---- 摄颂 卑贱心问重 僧伽非个人 经为结合也 律为调伏也 于小诤摄颂 于此成一诵 1 暧昧之言,底本是bahavikkhepaka,应如暹罗本vacavikkhepa。 2 共语,底本savacaniya是savacaniya之误植,次语亦同。 一 于僧伽,习决断斗诤裁判之比丘,应知事,应知失坏,应知犯罪,应知因缘,应知行相,应知前事后事,应知作不作,应知羯磨,应知诤事,应知灭诤。不可行爱不应行,不可行瞋不应行,不可行痴不应行,不可行怖不应行。应令悟之事应令悟,应令解之事应令解,应令观之事应令观,应令静之事应令静。言「我得党友」而不可轻侮他党,言「我多闻」而不可轻侮少闻者,我是上座长老而不可轻侮下座。不应说不来,不应依法、律除已来者,灭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 二 「应知事」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事、二十三僧残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萨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恶作……恶说之事。 「应知失坏」者,是应知戒坏、行坏……见坏……应知命坏。 「应知犯罪」者,是应知波罗夷犯、僧残犯……偷兰遮犯……波逸提犯……提舍尼犯……恶作犯……应知恶说犯。 「应知因缘」者,是应知八波罗夷之因缘,应知二十三僧残之因缘……应知恶说之因缘。 「应知行相」者,应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众人,依行相而……人……呵责人……依行相而知被呵责人。「应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师教而得灭此诤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众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否……得……如是依行相可知人。「应依行相知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五种法而呵责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责人。「应依行相知被呵责人」者,此具寿能否立二种法能即实与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责人 「应知前事后事」者,此具寿能否从事至事1,或从失坏至失坏,或从犯罪至,犯罪,或于〔前〕否定而〔后〕肯定,或肯定、否定异语而遁逃之,应如是知前事后事。 「应知作不作」者,是应知不净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应知不净法之前分。应知不净法者,应知唯有二人成就法。应知不净法之随顺者,将他比丘之生支入比丘己之口。应知不净法之前分者,好恶色2、身触、粗语、为自己供养淫欲、财物3之赠答也。 三 「应知羯磨」者,应知十六种羯磨,……四种求听羯磨……四种白羯磨……四种白二羯磨……应知四种白四羯磨。 「应知诤事」者,应知四种诤事,应知口论诤事……应知义务诤事。 「应知灭」者,应知七种灭,应知现前毘尼……应知如草覆地。 四 「不应行爱不应行」者,行爱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爱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阇梨、弟子、门弟、同和尚者、同阿阇梨者、面识者、亲友、亲戚,同情彼,守护彼。非法说为如法,如法说为非法……〔参照大品一○.五(四)〕……非粗罪说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爱不应行之时,为多人之无益、多人之无乐、多人之不利,为天及人之苦无益。依此十八事而行爱不应行之时,为保持损害己身,又有罪,为智者所呵责,又多生非一福。行爱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爱不应行。 「不应行瞋不应行」者,行瞋不应行之时,如何是行瞋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于我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对爱乐者不利益,为不利益,应为不利益而抱瞋怒。于我不爱乐者为利益,为利益、应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种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为忿、怒所制,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瞋不应行。 「不应行痴不应行」者,行痴不应行之时,如何行痴不应行耶?染者随爱欲而行,污者随瞋而行,痴者随愚痴而行,执者依执见而行,痴者、疑者为愚痴所制,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痴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痴不应行。 「不应行怖不应行」者,行怖不应行之时,如何行怖不应行耶?于此有一人,彼依危险,或依〔邪见之〕丛林,或依强力、暴恶、命难、或为梵行难,对彼恐怖战栗,非法说为如法……非粗罪说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应行之时……如是为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破法。 彼名称减如黑分月。 「不行爱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爱不应行?法说为法而不行爱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爱不应行,如是为不行爱不应行。 「不行瞋不应行」者,如何……痴不应行…… 不行怖不应行」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而不行怖不应行……非粗罪说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应行,如是为不行怖不应行。 依爱、瞋、怖、痴而不破法, 彼名称增长如白分月。 五 「应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说为非粗罪,应令悟之事令悟,如是应令悟之事令悟也。 「应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事令解也。 「应令观之事令观」者,如何……非法说为非法,应令静之事令静……如是应令静之事令静也。 六 如何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者?于此有一人,得党友,得随徒,为有党者、有亲里者。彼不得党友、不得随徒,非有党者、有亲里者,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得党友而轻侮他党。 如何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于此有一人,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者也。彼为少闻而少智、少忆念,对彼因轻侮,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为我是多闻而轻侮少闻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于此有一人,出家而岁久,经验丰富之长老也。此是新参者而乏经验,少知恩者也,彼语无效而轻侮彼〔语〕,非法说为法……非粗罪说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长老而轻侮下座也。 七 「不应说不来」者,不应令入来于还未入来之事务。「不应依法、律而除已来」者,不应依法、律而除僧众之集会目的。 「依法」者,是依实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责而令忆念。「依师教」者,依白之成就,依唱说之成就也。「灭其诤事,应依法、律、师教而灭其诤事」者,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一五)〕……依外道之弟子闻而疑之耶?」 见4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因见而不疑,其人不清净。 其人依自白,应与彼共自恣。 闻与闻一致……〔参照第十一.二〕 觉与觉……行自恣。 八 何为汝所见者?为何者之问?汝如何见?为何者之问?汝何时见?何……汝于何处见?为何者之问? 「何为汝所见」者,问事,问失坏,问犯罪,问不净行也。「问事」者,问八波罗夷事,问十三僧残事,问二不定事,问四十二尼萨耆波逸提事,问百八十八波逸提事,问十二波罗提提舍尼事,问恶作事,问恶说事。「问失坏」者,问戒坏,问行坏,问见坏,问命坏。「问犯罪」者,问波罗夷犯,问僧残犯,问偷兰遮犯……问恶说犯。「问不净行」者,问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见」者,问标相,问威仪,问形相,问变异也。「问标相」者,〔问〕或长短、或黑白也。「问威仪」者,〔问〕行、或住、或坐、或卧。「问形相」者,〔问〕居士之标相、或外道之标相、或出家标相。「问变异」者,〔问〕或行、或住、或坐、或卧也。 「汝何时见」者,问时,问日时,问时分,问季节。「问时」者,〔问〕晨早时、日中时、日暮时也。「问日时」者,〔问〕于晨早之日时、于日中之日时、于夕刻之日时。「问时分」者,〔问〕食前、或食后、或夜中、或日中、或于黑月、或于白月也。「问季节」者,〔问〕于寒季、于热季、于雨季也。 「汝于何处见」者,问处、问地、问场、问界也。「问处」者,是问于土地、于地、于地所、于大地。「问地」者,〔问〕于地、于山、于岩上、于楼上也。「问场」者,〔问〕东方之场、西方之场、北方之场、南方之场也。「问界」者,〔问〕东方之界……南方之界也。 ----大诤终---- 摄颂 事因缘与行相 前后事作不作 羯磨乃至诤事 灭诤爱不应行 瞋痴及怖悟解 观静有党及友 以及闻上座老 未至及已至者 依法律依师教 此大诤之说示 1 此句之意若依注,言我见或闻第一波罗夷事。后受询问,则言我不见不闻,乃前后所说有相违也。其次失坏、犯罪意亦同。 2 原语vannavanna,言精有种种色,第一僧残也,言以下顺次至第五僧残。 3 dhanamanuppadanam,言第五僧残,媒嫁戒。 4 此颂意义,参照十一呵责品注1。 - 何人1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仪式者,〔从界外归来于行迦絺那衣式〕不随喜者,此二种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辗治则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则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业2」者,于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而得迦絺那衣布,对〔人之生处〕作豫言也。「暂时」者,言不取施与。「延期」者,有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舍堕」者,作衣之时为夜明。依此二十四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谓: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 二(一)受迦絺那衣共有几种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种法共之生起,谓:〔舍〕八事、二种执持、五种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种法之生起。 (二)何等法依前方便之无间缘3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依前生起缘为缘、依后生起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何等法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与之、何等法依决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舍事与执持之、何等法依事之无间缘为缘……依俱生起缘为缘耶? (三)前行是依前方便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缘为缘;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后生起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为缘。 (四)授与是依前行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为缘、依依止缘为缘、依近依缘为缘也;前行是依授与之前生起缘为缘;授与是依前行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五)决意是依授与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依止缘……依近依缘为缘;授与是依决意之前生起缘为缘;决意是依授与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六)受持是依决意之无间缘为缘、依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决意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缘为缘;受持是依决意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七)舍事与执持是依受持之无间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受持是依舍事与执持之前生起缘为缘;舍事与执持是依十五种法之前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八)望与非望是依事之无间缘为缘、近接缘……依止缘……近依缘为缘;事是依望与非望之前生起缘为缘;望与非望是依事之后生起缘为缘;十五种法是依俱生起缘为缘。 三(一)前行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种、以何为出生、以何为集起、以何为等起耶?授与是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为因缘、以前方便为起因……以前方便为等起。授与以前行为因缘……决意以授与为因缘……受持以决意为因缘……舍事与执持以受持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事为因缘……以事为等起。 (二)前方便以何为因缘、以何为起因……以何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与、决意、受持、舍事与执持、事、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为因缘、以因为起因……望与非望以因为因缘……以因为等起。 (三)前方便以何为因缘……望与非望以何为因缘……以何为等起耶? 前方便以缘为因缘、以缘为起因……望与非望以缘为因缘……以缘为等起。 (四)前行依几种法而摄耶?前行依七种法而摄,谓:依浣洗、计量、裁断、安缘、刺缝、染色、作净也。前行依此七种法而摄。 授与依几种法而摄耶?授与依三种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决意依几种……依三法而摄,谓:依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 受持依几种……依一法而摄,谓:依发语。 (五)迦絺那衣有几种根、几种事、几种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种根:僧伽也。有三种事:僧伽梨衣、郁多罗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种地:麻布、绵布、绢布、毛布、粗麻布、大麻布也。 (六)何为迦絺那衣之初、中、后耶?前行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为中,受持为后。 (七)具几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几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不得受迦絺那衣?谓:以不知前行……授与……决意……受持……舍事……执持……舍……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谓: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八)几种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几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种人……不成就……三种人……成就……何为三种人……不成就……于界外者随喜、〔还归界内〕随喜而不言出,虽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种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为三种……成就……于界内随喜,随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种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九)有几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几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种……成就……。何为三种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 ?事不法(衣不净)、时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种……不成就……。何为三种……成就……为:事如法、时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种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四 应知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应知相业,应知豫言,应知暂时物,应知延期,应知舍堕。 「应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结合、名、命名、授名、词、文、呼称,此即应知迦絺那衣也。「应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应知雨期最后一月也。「应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种行相,应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应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种行相,应知成就迦絺那衣。 「应知相业」者,卜相而受持此布为迦絺那衣。 「豫言」者,是于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应知暂时物」者,应知不取施与也。 「应知延期」者,应知二种延期:作衣之延期与积置之延期也。 「应知舍堕」者,作衣时明相出也。 「应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时,僧伽应如何行耶?作衣者应如何行耶?随喜者应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与比丘作迦絺那衣 ,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于即日浣洗、舒张、计量、裁断、缝刺、染色、作净而可作迦絺那衣。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僧伽梨衣,应决意新僧伽梨衣,且应发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郁多罗僧衣,应决意新郁多罗僧衣,应发言,依此郁多罗僧衣而作迦絺那衣 。若欲依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应授与旧安陀衣,应决意新安陀衣,应发言,依此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诸大德!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等随喜。」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众多之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应如是言:「诸大德!……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我等随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应至一比丘处,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 也,应令随喜。」彼随喜比丘应偏袒右肩,合掌而应如是言:「友!为僧伽作迦絺那衣 ,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随喜。」 五 僧伽作迦絺那衣,别众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别众不作,而一人作迦絺那衣者,迦絺那衣为僧伽不成受,为别众不成受,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诵波罗提木叉,别众诵波罗提木叉,一人诵波罗提木叉。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一人诵。若僧伽不诵波罗提木叉,别众不诵,而一人诵者,为僧伽而不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不成诵,为一人而成诵波罗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别众之和合一致而为一人之诵,为僧伽成诵波罗提木叉,为别众成诵,为一人成诵波罗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絺那衣 ,别众不作,而一人作,依僧伽随喜,依别众随喜,而一人作者,为僧伽成受迦稀那衣,为别众成受迦絺那衣 ,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六 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佛〕所说,以此我问汝,何之执持于初断耶?去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所说,以此我答汝,衣之执持初断,出于界外即共彼住处执持断也。〔衣〕成时,舍迦絺那衣,依日种说,以此我问汝……答……住处执持初断,于衣成,为衣执持断。 发心〔作〕时,舍迦絺那衣 ……问……答……二种执持俱时断。 失〔衣〕时,舍迦絺那衣 ……问……答……住处执持初断,于失衣为衣执持断。 闻〔僧伽已舍〕时,舍迦絺那衣……问……答…… 衣执持初断,闻,共于彼住处执持断。 断望之时舍迦絺那衣……问……答……住处执持初断,于望衣断时,为衣执持断。 出界内时舍迦絺那衣……问……答……衣执持初断,行彼界外时,为住处执持断。 与〔僧伽〕共舍时舍迦絺那衣 ……问……答……二种执持俱时断。 七(一)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依托于一人耶?舍多少迦絺那衣不衣托僧伽,舍多少迦絺那衣不依托一人耶?舍一迦烯那衣依托于僧伽,中间之舍也;舍四迦絺那衣依托一人:为去、成、发心与出界。舍四迦絺那衣不依托僧伽,不依托一人:为失、闻、断望与共舍。 (二)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内而舍,舍多少迦絺那衣,是于界外而舍耶?舍多少迦絺那衣,是有于界内而舍,〔或〕于界外而舍耶?舍二种迦絺那衣,于界内而舍,与中间之舍与共舍也。舍三种迦絺那衣于界外而舍:为去、闻与出界。舍四种迦絺那衣,有于界内舍,有于界外舍,成、发心、失与望断也。 (三)舍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灭,舍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别别而灭耶?舍二种迦絺那衣是共生、共灭,与中间之舍为共舍也,舍余迦絺那衣,是生于别别而灭也。 ----迦絺那衣分解终---- 摄颂 何人佩十五 法与因缘因 缘摄根及初 此为八种人 三破三成不 应知受持诵 执持及依托 界内及生灭 ----附随终---- 1 此章全部意义可参照大品七。 2 以下参照大品七.一(五)。 3 无间缘,以下于受持迦絺那衣所作功德等,依种种因缘关系,所见者,次关种种缘,可参照Visuddhimagga p.523ff。 一(一)尔时,佛世尊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具寿优波离诣世尊之住处,诣已,礼拜世尊而坐于一面,一面坐已,具寿优波离如是白世尊:「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布萨,不知布萨羯磨,不知波罗提木叉,不知波罗提木叉之诵出,五夏未满。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布萨,知布萨羯磨……五夏或五夏以上。优波离!此……。」 (二)「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自恣,不知自恣羯磨,……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羯磨……五夏未满……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知自恣……此……」 (三)「优波离!复……无依止而不可住。何等为五?谓:不知有罪与无罪,不知轻罪与重罪,不知有残罪与无残罪,不知粗罪与非粗罪,五夏未满,此……。」 「优波离!具五分……无依止而可住。何等为五?谓:知有罪与无罪……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终生无依止而可住。」 (四)「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或门弟之病不能看护,又不能令看病;生忧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悔生起要依法灭除而又不能灭除;不能教导阿毘达磨,不能教导阿毘毘奈耶1。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能教导阿毘毘奈耶……。 (五)「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与他依止,不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门弟于增上行仪之学,不能令学,不能教导初梵行之学,不能教导增上戒,不能教导增上心,不能教导增上慧……。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可与他依止,可蓄沙弥。何等为五?谓︰弟子又……得教导增上慧,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令他受具,得与他依止,得蓄沙弥。」 (六)「世尊!具几何支分之比丘,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可行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比丘,应行羯磨。」 (七)「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何等为五?谓:于增上戒失坏戒,于增上行失坏行,于增上见污坏见,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八)「优波离!复……具身戏乐,具语戏乐,具身语戏乐,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九)「优波离!复……具身不正行,具语不正行,具身语不正行,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优波离!复……具身违害,具语违害,具身语违害,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一)「优波离!复……具身邪命,具语邪命,具身语邪命,有恶见,污坏活命。此……。」 (一二)「优波离!复……犯罪而羯磨,令受具,与依止,蓄沙弥,受选定为教诫比丘尼者,选定而教诫比丘尼。此……。」 (一三)「优波离!复……为罪依僧伽而受羯磨,犯其罪,〔犯〕同类之他〔罪〕,〔犯〕较其更恶〔罪〕,骂羯磨,骂行羯磨人。此……。」 (一四)「优波离!复……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有恶见,污坏活命。优波!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应行羯磨。」 ----一依止品---- 摄颂 布萨与自恣 犯罪及病者 增上之行仪 无耻增上戒 戏乐不正行 违害及邪害 为彼罪佛将 此第一品聚 二(一-三)「尊师!对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犯罪而被羯磨……〔参照-.(一二-一四)「应行」改为「不得解」〕……污坏活命。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四)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为五?谓︰无耻,愚痴,不清净,于诸行事而行粗暴,于学不满修者。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五)「尊师!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几何之法而至僧伽?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五法而至僧伽。何等为五?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应谦让如拂拭尘埃之心而至僧中,于著座席应善心得,不得挤进长老比丘之间,或推挤年少比丘之座,而应著于适当之座。不言前后相违之语,不言徒劳无益之语。应自说法或应问他,不得轻视圣者之默静。优波离!若僧伽和合而当行〔布萨等之〕羯磨时,对一比丘亦不得忍许,亦须提示异见而达和合一致。何以故?为令我与僧伽无别异也。优波离!习斗诤裁断之比丘至僧伽时,于内应持此五法而至僧中。 (六)「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乃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不悦者、众人所不爱者、又众人所不乐者耶?」「优波离!具五分者……为众人所不乐者也。何等为五?依烦恼恶心而说者,依他而说者,语之使用不善,依法、依律应罪而不呵责之人,依法、依律应罪而非作法人。优波离!具此五分……乃为众人所不乐者。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喜悦者,众人所爱者,众人所乐者。何等为五?不依烦恼而说者,不依他而说者,善使用语言,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人,依法、律应罪而为作法人。优波离!此……。 (七)「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称扬〔人〕者,贬斥〔人〕之人,执非法,拒法,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悦者……非称扬者,非贬斥者,执法,拒非法,不多语杂秽语。优波离!此……。 (八)「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乃为众人所不悦者……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处分,依〔己〕见而不宣说。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于僧伽行决断时,为众人所悦者……不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呵责,依法依律应罪而处分,依见而宣说。优波离!此……为众人所乐者。」 (九)「尊师!通达律,有几何之功德耶?」「优波离!通达律,有此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善守、善护自身之戒蕴,为恶行性者之守护处,于僧伽中无畏而行决断,于敌应法而善拆伏,入住妙法。优波离!此为通达律之五种功德。」 ----二 不解〔羯磨〕品---- 摄颂 犯对于彼者 不称赞无耻 诤恶称扬者 强力与通达 ----一 双制---- 三(一)「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罪之〕决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镇静,不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于僧中行决断。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罪……善正罪之决断。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二)「复……不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灭,不善正诤事决断……。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诤事……善正诤事决断……。 (三)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依强力而行,不令许诺而行,依法、律应罪而不呵责,依法、律应罪而不作〔羯磨〕,依见而不宣说。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依强力而行,令许诺而行……依见而宣说。此……。 (四)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不知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悔犯无忏侮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犯不犯……此……。 (五)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羯磨,不知羯磨之因,不知羯磨之事,不知羯磨之行法,不知羯磨之终息。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羯磨……此……。 (六)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事……此……。 (七)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者。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者。此……。 (八)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于律不善巧。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于律善巧。此……。 (九)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白,不知白之因,不知白之唱说,不知白之灭法2,不知白之镇灭。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白……此……。 (一○)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经3,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经…… 善辨处非处。此……。 (一一)复……不可行决断。何等为五?不知法4,不知随法,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优波离!……五分……可于僧中行决断。何等为五?知法……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于僧中行决断。」 ----三 决断品---- 摄颂 犯诤事强力 以知犯罪事 羯磨事无耻 不善辨白之 不知经及法 第三品聚也 四(一)「尊师!有几何〔对羯磨〕非法异见之提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也。何等为五?对于不犯〔有犯〕而提示异见,对非教诫犯提示异见,对被发露之犯提示异见,依四、五人而提示异见,以意图而提示异见。优波离!此乃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对犯提示异见,对教诫犯……对未发露之犯……对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此……。 (二)优波离!复有五种非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异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异界住者前……于不清净者前……依四、五人……依意图而……。此……。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何等为五?于共住者前提示异见,于同界住者前……于清净者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异见,依意图而不行。优波离!此乃五种如法异见之提示也。」 (三)「尊师!有几何非法之取受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非法之取受也。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依身而不受,依身而与,依身著物而不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而受;依身上所带之物而与,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依放舍而与,不依身或不依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取受。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如法取受。何等为五?依身而与,以身而受……依放舍而与,以身或以身上所带之物而受。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取受。」 (四)「尊师!有几何残食5不成就之法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不成就之法也。何等为五?行不净食,以手受食,非手上食,非伸手内者,未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为五种残食不成之法。 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也:净食,以手受食,以手上食,伸手内者,已言『此食皆不须。』优波离!此乃五种残食成就之法。」 (五)「尊师!依几何行相而知足食6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知足食。何等为五?知食事,知食物,立于伸手内,持食来奉侍,知〔充足之〕谢绝。优波离!依此五种行相而知足食矣。」 (六)「尊师!有几何非法自言治耶?」「优波离!有此等五种非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罪,以波罗夷而受诘难,自言犯僧残罪,僧伽以僧残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波罗夷罪而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逸提、悔过、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僧残、波逸提、悔过,僧伽以悔过处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非法自言治。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自言治。何等为五?比丘犯波罗夷,以波罗夷受诘难时,自言犯波罗夷,僧伽以波罗夷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残、波逸提、悔过、恶作,以恶作受诘难时,自言犯恶作,僧伽以恶作处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优波离!此为五种如法自言治。」 (七)「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行听许不可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依教法〕存摈斥之意,无〔由罪〕而出之意。此……。优波离!……五分……可……。何等为五?有耻,贤能,清净,存出之意,无摈斥。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可行听许也。」 (八)「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与共谈律耶?」「优波离!具五分……不可与谈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可与谈律。何等为五?知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与共谈律。」 (九)「尊师!有几何之质问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质问。何等为五?因愚钝而质问,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质问,因轻侮而质问,欲智而质问。若依我之质问,彼正确解答者,可;若依我之质问,不正确解说者,我欲彼正解说而质问。优波离!此五种质问也。」 (一○)「尊师!有几何之异答耶?」「优波离!此乃五种异答。何等为五?因愚钝而异答,有恶欲,因贪求之性而异答,因痴狂丧心而……因增上慢而……答真实之异事。优波离!此乃五种异答也。」 (一一)「尊师!有几何之清净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清净。何等为五?诵序已,余应唱常所听闻,此第一清净……〔参照第六.五〕……广说为第五。优波离!此五种清净也。」 (一二)「尊师!有几何之噉食耶?」「优波离!此等乃五种噉食。何等为五?饭、干饭、麨、鱼、肉也。优波离!此五种噉食也。」 ----四 异见提示品---- 摄颂 异见提示复 取受与不成 残食法足食 自言听许谈 问之及异答 清净与噉食 五(一)「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应如是观察:我身行清净耶?……〔同小品九.五(一)〕……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观察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二)「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修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我以时而说……〔同小品九.五(二)〕……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者,于内修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三)「尊师!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几何之法而后可呵责他耶?」「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者,于内作意五法而后可呵责他。何等为五?有慈悲,寻求利益,有哀愍,超罪,尊重律。优波离!呵责比丘欲呵责他人者,于内作意此五法而后可呵责他。」 (四)「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令行听许羯磨时,不可行听许耶?」「优波离!……五分……不可行听许。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不可行听许羯磨。 优波离!……五分……可行听许羯磨。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优波离!……此五分……可行听许羯磨。」 (五)「尊师!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几何支分者,可自取事耶?」「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五分者,可自取事。何等为五?优波离!欲自取事之比丘应如是观察……〔小品九.四〕……优波离!如是具足五分,自取事者而后不生追悔。」 (六)「尊师!具足几何支分之比丘,依生诤事之诸比丘而为大利益者耶?」「优波离!……五分……为大利益者也。何等为五?持戒者而依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摄身而住,具足正行,于微少之罪过亦见怖畏,受学处而修学;多闻而忆持所闻,积集所闻,诸法之初善、中善、后善,具义,具文,宣说纯一圆满清净之梵行,如是多闻而忆持、读诵诸法,于意思惟,于见善通达;广解两部波罗提木叉,明解本文而善分别,善说示,善决断;于律确立不动;于自他两派能令和解、令讲和、令和睦、令观、令静。优波离!……此五分……为大利益者也。 (七)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活命清净,有智聪明,被检问时能专心也。此……。 (八)优波离!复……五分……为大利益者。何等为五?知事,知因缘,知所制,知句之诵出法,知适用之语法。此……为大利益者。」 (九.一○)「尊师!具几何支分之比丘,不得检问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也。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此……〔参照三.(一○-一一),「可于僧中决断」、「不可于僧中决断」改为「得检问」、「不得检问」〕……善辨前事后事。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也。 (一一)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检问。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事……此……。 (一二)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三)复……不可检问。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可检问。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可检问。」 ----五 自取品---- 摄颂 清净与依时 慈悲与听许 自取与诤事 复事及经法 事罪依诤事 六(一)「尊师!有几种林住者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林住者也。何等为五?有愚故、痴故为林住者;有恶求、贪欲之性故为林住者,有痴狂故、丧心故……诸佛、诸佛弟子所赞叹……唯依少欲,唯依知足,唯依损减,唯依远离,唯依求德7而为林住者。优波离!此等为五种林住者也。」 (二-一三)「尊师!有几种常乞食行者耶?……乃至……有几种粪扫衣者耶?……树下住者耶?……冢间住者耶?……露地住者耶?……三衣者耶?……次第乞食者耶?……常坐不卧者耶?……随得座者耶?……一座食者耶?……时后不食者耶?……一钵食者耶?……。优波离!有五种一钵食者。何等为五?愚钝故……有依求德而为一钵食者。优波离!此为五种一钵食者也 ----六 头陀支品---- 摄颂 林住者乞食 粪扫与树下 第五之冢间 露地及三衣 次第与常坐 随座一坐食 时后一钵食 七(一)「尊师!有几种妄语耶?」「优波离!此等五种妄语也。何等为五?有为妄语波罗夷,有为妄语僧残,有为妄语偷兰遮,有为妄语波逸提,有为妄语恶作。优波离!此为五种妄语。」 (二)「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于僧中遮止布萨或自恣时,僧伽制抑之:『止!比丘!勿斗诤,勿纷乱,勿喧噪。』而行布萨或自恣耶?」「优波离!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分?无耻,愚痴,不清净,存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三)优波离!复具五分……应作……。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斗诤纷乱。优波离!具此五分……应作……。」 (四)「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与检问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与……。何等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轻犯重犯,有残犯无残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忏侮犯无忏悔犯。优波离!此……不得与……。 优波离!具足五分之比丘,可与检问。何等为五?知犯不犯……优波离!此……可与……。」 (五)「尊师!比丘依几种行相而犯罪耶?」「优波离!依五种行相而比丘犯罪。何等为五?无惭故,无知故,恶行性故,于不清净作清净想故,于清净作不清净想故。优波离!此……犯罪。 (六)优波离!复依五相而犯罪。何等为五?依不见〔持律者〕,依不闻〔由他净不〕,依睡眠8,违想〔不净为净〕,放心。优波离!此……犯……。」 (七)「尊师!有几种魔怨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魔怨也。何等为五?杀生,不与取,行邪淫,妄语,饮酒。优波离!此五种魔怨也。」 (八)「尊师!有几种离耶?」「优波离!此等五种离也。何等为五?离杀生,离不与取,离邪淫,离妄语,离饮酒。优波离!此为五种离。」 (九)「尊师!有几种丧失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丧失。何等为五?亲戚丧失,财丧失,病丧失,戒丧失,见丧失。优波离!此为五种丧失。」 (一○)「尊师!有几种成就耶?」「优波离!此等五种成就也。何等为五?亲戚成就,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见成就。优波离!此为五种成就也。」 ----七 妄语品---- 摄颂 妄语抑复检问 犯罪复魔怨离 丧失以及成就 此第七品聚也 八(一)「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比丘尼僧伽可行羯磨耶?」「优波离!……五分……比丘尼僧伽行羯磨,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何等为五?露身而示诸比丘尼,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以粗语而交谈。优波离!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二)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离间比丘与比丘尼。此……。 (三)优波离!复……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何等为五?企望诸比丘尼无所得,企望诸比丘尼不利,企望诸比丘尼无住处,骂詈、谗谤诸比丘尼,令比丘与比丘尼交往。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众之礼者。」 (四)「尊师!对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耶?」「优波离!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露身而示比丘,示腿,示生支,示两肩,与在家者交谈粗语。此……。 (五)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利得,企望比丘不利,企望比丘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离间比丘尼与比丘。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六)优波离!复对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为五?企望比丘无所得……不利……无住处……骂詈、谗谤比丘,令比丘尼与比丘交往。优波离!对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七)「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对比丘尼等不得遮「受」教诫耶?」「优波离!……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有摈斥之意,无出〔罪〕之意。此……。 (八)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身业不清净,语业不清净,活命不清净,愚痴不聪明,被检问时不得专心。此……。 (九)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具足身非行,具足语非行,具足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者。此……。 (一○)优波离!复……五分……不得遮。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起斗诤,起纷争者,于学不圆满者。此……不得遮……。」 (一一)「尊师!具几种支分之比丘,不得教诫比丘尼耶?」「优波离!……五分不得……何等为五?具身非行,具语非行,具身语非行,为比丘尼之骂詈、谗谤者,与比丘尼亲近以不随顺交往而住。此……。 (一二)优波离!复……五分……不得……。何等为五?无耻,愚痴,不清净,远行者,病者。此……不得……。」 (一三)「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具无学戒蕴,不具无学定蕴……慧蕴……解脱蕴……不具足解脱智见蕴。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具无学戒蕴……此……。 (一四)优波离!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与共语。何等为五?不得义无碍解,不得法无碍解,不得辞无碍解,不得辩无碍解,不观察心如解脱。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何等为五?得义无碍解……观察心如解脱。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与共语。」 ----八 比丘尼教诫品---- 摄颂 依比丘尼等 行同其他二 对于比丘尼 三种之羯磨 不得遮止之 二种之双说 不得行教诫 二说于会话 二种之双说 九(一)「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不善辨义,不善辨法,不善辨言辞,不善辨文,不善辨前事后事9。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选定为断事人。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何等为五?善辨义……优波离!具此五分之比丘,得选定为断事人。 (二)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有忿为忿所胜,有覆为覆所胜,有恼为恼所胜,有嫉为嫉所胜,妄取现世,执固自见,难弃舍。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无忿不为忿所胜……无嫉不为嫉所胜,不妄取现世,不固执自见,善弃舍。此……。 (三)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激烈,乖张,抗拒,起扰动,不堪忍,不谨受教诫10。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激烈,不乖张,不抗拒,不起扰动,堪忍,谨受教诫。此……。 (四)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勿视而欺〔呵责者被呵责者之语〕,不忆念,不得听许而说,依法、律从罪而不呵责,依法、律从罪而不处分,从见而不说。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令忆念而不暴露,得听许而说,依法……从见而说。此……。 (五)优波离!又……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六)优波离!复……不得选定为……。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得选定为……。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得选定为……。」 (七)「尊师!具几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言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经,不知随经,不知律,不知随律,不善辨处非处。 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经……善辨处非处。此……。 (八)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法,不知随法,……律……,不善辨前事后事。此……。 (九)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不知事,不知因缘,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事……此……。 (一○)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罪……善辨罪之决断。此……。 (一一)优波离!复……实可称为愚痴者。何等为五?不知诤事,不知诤事之等起,不知诤事之前行,不知诤事之止息,不善辨诤事之决断。此……。 优波离!……五分……实可称为有智者。何等为五?知诤事……善辨诤事之决断。此……实可称为有智者。 ----九 断事人品终---- 摄颂 不善辨义忿 激者及露者 此爱不应行 皆同与不善 经法乃至事 罪以及诤事 皆各有对说 汝等分黑白 -○(一)「尊师!具几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比丘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罪……〔参照九.(一○)〕……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罪……此……。 (二)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诤事……〔参照九.(一一)〕……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诤事……此……。 (三)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无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有耻。此……。 (四)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少闻。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多闻。此……。 (五)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知事,不知因缘,……所制……句之诵出法……不知适用之语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知事……此……。 (六)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善辨律。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善辨律。此……。 (七)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尊重人,不尊重僧。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僧伽,不尊重人。此……。 (八)优波离!复……不适灭诤事。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尊重利养而不尊重正法。此……。 优波离!……五分……适灭诤事。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尊重正法而不尊重利养。此……适灭诤事。」 (九)「尊师!依几种行相而僧伽分裂耶?」「优波离!依五相而僧伽分裂。何等为五?依羯磨,依〔波罗提木叉〕诵出,行决断,依〔非法〕唱说,依取筹。优波离!依此五相而僧伽分裂。」 (一○)「尊师!言僧诤、僧诤者,尊师!云何僧诤而非僧破耶?又云何僧诤而又为僧破耶?」「优波离!我为客来比丘制此客来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不行客来比丘之仪法,如是,优波离!僧诤而非僧破。优波离!我为旧住比丘制此旧住之仪法。优波离!如是我善制,于学处旧住比丘不行旧住之仪法,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于食堂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取最初之座、最初之水、最初之食之食堂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座,如是……。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坐卧处应从长幼、从老弱、从适否而行之坐卧处仪法,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新参比丘夺长老比丘之坐卧处。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非僧破。 优波离!我为诸比丘制立界内同一布萨、同一自恣、同一僧伽羯磨、同一羯磨非羯磨。优波离!我如是善制,于学处界内行别异之存在,结别众而行别异布萨、行别异自恣、行别异僧伽羯磨、行别异羯磨非羯磨,优波离!如是为僧诤而亦为僧破。」 ----十 灭诤品终---- 摄颂 罪诤事爱及少闻 事不善人及利养 分裂僧识同僧破 一一(一)「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而住一劫不得救耶?」「优波离!……五分……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异自己之见11而依羯磨。优波离!……此五分……不得救也。 (二)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诵出。此……。 (三)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决断。此……。 (四)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唱说。此……。 (五)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见而依取筹。此……。 (六)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异忍而依羯磨……乃至……异忍而依诵出,异忍而决断,异忍而唱言,异忍而取筹。此……。 (七)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法……异乐而依羯磨……乃至……异乐而依诵出,异乐而决断,异乐而依唱言,异乐而依取筹。此……。 (八)优波离!复……不得救。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异想而依羯磨……乃至……异想而依诵出,异想……决断,异想而依唱言,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五分之破僧者,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之间而不得救。」 ----十一 破僧者品终---- 摄颂 异见而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及依筹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二(一)「尊师!具几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而非不得救者耶?」「优波离!……五分……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不异见而依羯磨。此……。 (二-八)优波离!复……非不得救者。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不异见而依诵出……不异想而依取筹。优波离!具此五分之破僧者,不堕恶趣地狱,不住一劫之间,非不得救者。」 ----十二 第二破僧者品终---- 摄颂 不异见依羯磨 依诵出依决断 依唱言依取寿 此五种之见依 忍乐想之此三 亦为五重法也 如前之于黑分 同为有二十法 当知如是白分 亦同为有二十 -三(一)「尊师!具几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确实迅速〕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放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行瞋不应行,行痴不应行,行怖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使用之受用物而受用。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旧住比丘,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以僧伽物为个人受用物而不受用。此……即生天上。」 (二)「尊师!有几种非法律之解说耶?」「优波离!此等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法,法说为非法,非律说为律,律说为非律,制非制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非法律之解说也。 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如法律之解说。何等为五?优波离!于此有比丘,非法说为非法……律说为律,不制非制,不废所制。优波离!此五种如法律之解说。」 (三)「尊师!具几分之差遣请食人12,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何等为五?行爱不应行……不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 优波离!具五分之差遣请食人,持来如置即生天上。何等为五?不行爱不应行……知差遣非差遣。优波离!此……即生天上。」 (四-一五)「尊师!具几分之分坐卧处人……乃至……守库人、纳衣人、分衣人、分粥人、分果人、分嚼食人、舍杂细物人、受浴衣人、分钵人、管净人、监沙弥人,持来如置即堕地狱耶?」「优波离!具五分……监沙弥人……〔参照(三)「差遣非差遣」改为「使与不使」〕……堕地狱……即生天上。」 ----十三 旧住比丘品终---- 摄颂 旧住与解说 差遣于请食 坐卧处器物 纳衣人及衣 配分者粥果 嚼食及杂细 并受浴衣人 钵与净人事 沙弥使用人 一四(一)「尊师!受迦絺那衣有几种功德耶?」「优波离!此等为受持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食前食后不嘱他比丘〕而入聚落,离衣宿,别众食,受须限之衣,得衣者所持。优波离!此为受迦絺那衣之五种功德。」 (二)「尊师!失念乱意睡眠有几种过耶?」「优波离!此等五种……过也。何等为五?不快眠,不快觉,见恶梦,诸天不守护,泄不净。优波离!此失念……之五过也。 优波离!此等为存念正意睡眠之五种功德。何等为五?安乐眠,安乐觉,不见恶梦,诸天守护,不泄不净。优波离!此等存念……之五种功德也。」 (三)「尊师!几种人为不得受礼之人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入家中者不得受礼,以车行者不得受礼,于闇中者不得受礼,〔从他事〕不注意者不得受礼,睡眠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五种不得受礼者也。 (四)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喝粥者不得受礼,于食堂中不得受礼,趣向〔敌方〕者不得受礼……想余事者不得受礼……裸形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五)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者。何等为五?嚼食者不得受礼……噉食者……大便者……小便者……被举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六)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后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礼,未受具者不得受礼……异住之年长者说非法者不得受礼……女人……黄门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 (七)优波离!复有五种不得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别住者不得受礼……相应本日治者……相应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相应出罪者不得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不应受礼者。 (八)「尊师!几种人可受礼者耶?」「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之人。何等为五?前受具者可受后受具者之礼,异住年长者如法说者……阿阇梨……和尚……以及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于此世界、于沙门、婆罗门、天、人众、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可受礼。优波离!此等为五种可受礼者。」 (九)「尊师!年少比丘礼长老比丘之足时,于内具几种法而可礼足耶?」「优波离!年少比丘……五法……可礼足。何等为五?优波离!年少比丘……礼……时,覆一肩而著外衣,合掌,以两手之掌摩足,应具爱与敬而礼足。优波离!年少比丘……礼……时,内具此五种法而可礼足。」 ----十四 迦絺那衣受持品终---- 摄颂 迦絺那衣持睡 眠家中粥嚼食 之前乃至别住 受礼者敬礼法 ----优波离〔问〕五法终---- 诸品摄颂 无依止羯磨 决断及提示 呵责头陀分 妄语比丘尼 断事人诤事 前五之破僧 旧住迦絺那 十四品善说 1 阿毘毘奈耶(abhivinaya)法〔经〕,为明白其义,对于论义之说明,(abhidhamma)称解说律论义之意。于南传律三,增上律、增支一译为胜律。 2 若依注,七灭法中之忆念、不痴、觅罪相、如草覆地四法,不白即不存在,故此云白之灭法。 3 依注,经者两部经分别,随经者四大处,律者犍度及附随,随律者四大处也。 4 若依注,法者除律藏之二藏,随法者于经中之四大处也。 5 不成残食法anatiritta,参照南传律二之一一○页。 6 足食pavarana,参照同上。 7 求德,底本idamatthitam,如暹罗本作idamatthitam。(底本一三一页亦同)在Visuddhimag=ga p.82,说此即智(nanam),因有此智,故头陀之诸德可得,故译为求德。 8 睡眠,底本为pasuttakata,暹罗本为pasuttata,言如同床睡眠而有罪。 9 前事后事(pubbapara),义之前后,法之前后,辞之前后,句之前后,于前所说之事,于后所说之事也。 10 底本ananusasani,如暹罗本作anusasanim(参照AN.vol p.180)。 11 于异见及以下之「忍」、「乐」、「想」等,参照南传律一之一五一页注。若依注,于非法之事有见为非法,但曲异其见而说如法,另行羯磨。 12 以下参照小品六.二一。 一 有罪无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无心而犯、无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无记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无记心而出,有罪无记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无记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无记心而犯、无记心而出。 二(一)第一波罗夷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第一波罗夷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不由语生起。第二波罗夷依几种……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第三波罗夷依几种……三种……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第四波罗夷依几种……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四波罗夷终---- (二)行泄不净之僧残依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与女人身相触之僧残……一种……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对女人以粗恶语之僧残依几种……三种……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于女人之前赞叹供养自己淫欲之僧残依几种……三种……乃至……。为媒人之僧残依几种……六种……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语生起而不由身、意,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自乞造房屋之僧残依几种……依六种等起而生起……乃至……。令造大精舍之僧残依几种……六种……乃至……。以无根波罗夷法而诽谤比丘之僧残依几种……三种……乃至……。于异事中唯取任一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而诽谤比丘之僧残,依几种……三种之……乃至……。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依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助破僧比丘等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依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恶口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污俗家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之僧残,依几种……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语、意生起。 ----十三僧残终---- (三)……乃至…… 不恭敬故,于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之突吉罗,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不恭敬故……之突吉罗,依一种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 ----众学终---- (四)四波罗夷依几种等起而生起耶?四波罗夷依三种等起而生起,谓: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五)十三僧残依几种……依六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参照(二)〕……有由身、语、意生起。 (六)二不定依几种……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七)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依几种……依六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八)九十二波逸提依几种……依六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身、语、意生起。 (九)四悔过依几种……依四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语、意,有由身、语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身、语、意生起。 (一○)七十五众学依几种……依三种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语,有由语、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语、意生起。 ----等起法终---- 摄颂 无心以及善 一切等起法 应以如法式 了解等起法 几种罪是身罪?几种是语罪?覆藏者有几种罪?几种缘相触耶? 六种罪是身罪,六种为语罪,覆藏者有三种罪,五种是缘相触。 于日出有几种罪耶?几种至三次成罪耶?于此几种为八事罪耶?依几种而被一 切〔学处〕摄聚1耶? 于日出有三种罪,二种至三次成罪,于此一种为八事罪,依一种而被一切摄聚。 有几种律之根依佛陀所说耶?几种律被尊重说耶?有几种粗罪之覆藏耶? 有二种律之根依佛陀所说,二种2重律被尊重说,有二种粗罪之覆藏。 于村中有几种罪耶?几种缘渡河耶?几种肉为偷兰遮?几种肉为突吉罗? 于村中有四种罪,四种缘渡河,一种肉是偷兰遮,九种肉是突吉罗。 几种语罪为夜中〔犯〕?几种语罪为日中〔犯〕?授与者有几种罪?受取者有几 种罪耶? 二种语罪为夜中,二种语罪为日中,授与者有三种罪,受取者有四种罪。 几种是教诫罪?几种是有忏罪?于此处,几种依日种佛陀所说之无忏罪耶? 五种是教诫罪,六种为有忏罪,于此,一种依日种佛陀所说之无忏罪。 几种重律说耶?又依身与语之罪有〔几种〕、有几种非时之谷味、几种依白四〔羯 磨〕之听许耶? 二种重律说,〔一切为〕依身、语之罪3,有一种非时之谷味,有依一种白四之 听许。 几种为波罗夷之身罪、有几种共住地、对几种人有夜断、几种二指是所制耶? 波罗夷之身罪二种也,有二种共住地,于二种人有夜断,二种二指4是所制。 有几种打自己耶?依几种而僧伽分裂耶?于此几种由最初为罪者耶?白之行作 是几种耶? 有二种打自己,依二种而僧伽分裂,于此二种由最初为罪者,白之行作有二种。 杀生有几种罪耶?语之波罗夷为几种耶?几种是说所语〔之罪〕?依为媒介有几 种罪耶? 杀生有三种罪,语之波罗夷有三种,所语之罪说三种,依媒介有三种罪。 几种人不得令受具?有几种羯磨之摄聚耶?被摈者说几种?有几种一说法耶? 三种人不得令受具,有三种羯磨之摄聚,说三种被摈者,有三种一说法。 不与取有几种罪耶?几种缘不净行?切断者有几种罪?几种缘放弃? 不与取有三种罪,四种缘不净行,切断者有三种罪,五种缘放弃5。 于比丘尼教诫品,与波逸提共为突吉罗?于此说几种新参者耶?因几种人因衣 为〔罪〕耶? 于〔波逸提中〕比丘尼教诫品之〔十戒〕与波逸提共为突吉罗,于此说四种新 参者,二种人因衣而有〔罪〕。 为比丘尼所说之悔过为几种?食用生谷时,与波逸提共为几种突吉罗耶? 为比丘尼所说之悔过为八种,食用生谷时与波逸提共为一突吉罗。 行者有几种罪耶?立者有几种耶?坐者有几种罪耶?卧者有几种耶? 行者有四种罪,立者亦同,坐者有四种罪,卧者亦同。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犯罪〕事之罪,无前后,于一时犯耶? 五种6波逸提为一切……犯。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事之罪,无前后,于一时犯耶? 九种波逸提为一切……犯。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事之罪,依几种语而忏悔,是日种〔佛〕所说耶? 五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事之罪,依一种语而忏悔,是日种所说。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事之罪,依几种语而忏悔,是日种所说耶? 九种波逸提……依一种语而忏悔……。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别异事之罪,说何等而忏侮,是日种所说耶? 五种波逸提为一切……说事而忏悔,是日种……。 几种波逸提为一切……说何等而示……。 九种波逸提……说事而忏悔……。 〔被谏告〕至三次者有几种罪耶?几种缘决断耶?嚼食有几何罪耶?几种缘噉 食耶? 至三次者有三种罪,六种缘决断,嚼食有三种罪,五种缘噉食。 一切至三次者几种行处7耶?几种人有罪?几种人依诤事耶? 一切至三次者五种行处,五种人有罪,五种人有诤事。 几种人有决断、几种人有〔诤事之〕息灭耶?又几种人不犯、依几种处〔因〕 而辉耀耶? 五种人有决断,五种人有息灭,五种人不犯,依三种处而辉耀。 几种身罪夜中〔犯〕?几种身罪为日中?思惟〔女人之生支〕者有几种罪耶?几 种〔罪〕缘钵食耶? 二种身罪夜中也,二种身罪日中也,思惟者有一种罪,一种〔罪〕缘钵食。 思惟几种功德以信忏悔他〔罪〕耶?说几种被摈者耶?有几种正行事耶? 思惟八种功德以信他人而忏悔〔己罪〕,说三种被摈者,有四十三种正行事。 于几种处有妄语耶?几种是最上说?有几种悔过耶?有几种人忏侮耶? 于五处有妄语,十四种是最上说,有十二种悔过,有四种人忏悔。 妄语有几种支分耶?有几种布萨支分耶?有几种使者支分耶?有几种外道行事 耶? 由八分有妄语,有八布萨支分,有八使者支分8,有八外道行事9。 有几种唱说受具耶?对几种人而应起耶?于几种人应与座耶?依几种〔分〕而 为比丘尼之教诫人耶? 有八种唱说受具,对八种人而应起,对八种人应与座,依八〔分〕10而为比丘 尼之教诫人。 几种人有断〔头〕罪耶?几种人有偷兰遮耶?几种人为不犯耶?〔而此等〕一 切人为同一事耶? 一人11有断头罪,四人有偷兰遮,四人不犯,〔而此等〕一切人为同一事。 有几种瞋怒事耶?依几种而僧伽破耶?于此几种为最初之罪耶?为白12之行作 几种耶? 有九种瞋怒事,依九种而僧伽破,于此有九种为最初之罪,白之行作九种也。 几种人依如法行合掌不应敬礼耶?几种人有突吉罗耶?有几种持衣耶? 十种人依如法行合掌不应敬礼,十种人有突吉罗,有十日持衣〔长衣〕。 几种完雨安居人,于此应与衣?几种于此13可与〔代理〕者、又几种不可与者 耶? 五种完雨安居人,于此应与衣,七种应与某人,十六种人不应与。 以几百罪覆藏百夜?而住几夜后别住者可免耶? 以千罪覆藏百夜,住十夜后别住者可免。 几种羯磨不成是依日种佛陀于瞻波律事中所说耶?几种皆非法耶? 十二种羯磨不成就是……所说,皆非法。 几种羯磨成就是依日种佛陀于瞻波律事中所说耶?几种皆如法耶? 四种羯磨成就是……所说,皆如法。 几种羯磨是依日种佛陀于瞻波律事中所说?几种如法、非法耶? 六种羯磨……所说,其中一种如法、五种非法是依日种佛陀所说。 几种羯磨是依日种佛陀于瞻波律事中所说?几种如法、非法耶? 四种羯磨……所说,其中一种如法、三种非法是依日种佛陀所说。 彼无限之胜者,依见厌离者所说示之罪聚,其中几种无灭法而止静耶?我问师, 请说,毘崩伽师! 彼无限之……罪聚,其中一种无灭法而止静,师为我说,毘崩伽师! 几种恶趣者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了解律之师,我等闻〔其〕境。 一百四十四恶趣者是依日种佛陀所说,破僧者堕恶趣地狱住一劫,了解律之我, 汝应闻境。 几种不恶趣者是依日种佛陀所说?了解律之师,我等闻其境。 十八种不恶趣者是依日种佛陀所说,了解律者之我,汝应闻境。 几种八部法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十八种八部法……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羯磨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十六种羯磨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羯磨不成就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十二种羯磨不成就……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羯磨成就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四种羯磨成就……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羯磨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六种羯磨……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羯磨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四种羯磨……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波罗夷是依日种佛陀所说耶?解律者之师……闻……。 八种波罗夷……解律者之我……应闻……。 几种僧残……。 二十三种僧残……。 几种不定……。 二种不定……。 几种尼萨耆……。 四十二尼萨耆……。 几种波逸提……。 一百八十八波逸提……。 几种提舍尼……。 十二提舍尼……。 几种学〔法〕依日种佛陀所说耶?了解律之师,我等欲闻〔其〕境。 七十五种学是依日种佛陀所说,了解律之我,汝应闻。 唯依师而善问,唯依我而善答,于问与答无不契于何等之经者。 ----第二 伽陀集终---- 1 sabbasamgaho,依一种因缘诵出,言有一切学处、一切波罗提木叉诵出之摄聚。 2 于注,为波罗夷与僧残。 3 于注,一切学处是身语罪(kayavacasikani),无有一学处唯依意门而制之。 4 参照尼· 波逸提五、小品五.二之二。 5 欲毒杀何而放弃时,依此而人死者,波罗夷。若夜叉、鬼死者,偷兰遮。畜生死者,波逸提。故意出不净者,僧残。大、小便弃于青草上者,突吉罗。 6 受五种药(舍堕二三),此不混于别器或一器,若放置过七日者,其比丘犯五种波逸提(舍弃波逸提),即所有别异事(五药各各蓄过七日)于同时犯,不得言某为前、某为后。 7 行处(thanani gacchanti)者,是在此犯罪。 8 参照小品七.四(六)。 9 参照大品一.三八。 10 Vin. p.vol. IV p.51(参照汉译南传律二之六八页)。 11 于同一事之破僧事,九人中破僧者提婆一人犯波罗夷,拘迦利迦等四人随顺破僧者是偷兰遮,如法说之四人是不犯(参照小品七)。 12 nattiya kavana,依白而应行羯磨。 13 于此者(sante),雨安居终了,比丘未受衣而去,有相应之代理者时,言应与彼。七种者:去者,发狂者,心散乱者,受苦者及三种被举人。十六种者,黄门等其他之十六也(参照大品八.三○)。 比丘及比丘不共住者,于此不得共食,〔而彼〕不独住而不犯,〔为如何之时耶?〕 此依善巧者之思惟而质问。 五种不可舍物、不可分物,依大仙所说,无舍,受用者不犯。此……质问。 我不言十种人2,十一种人被舍,敬礼年长者有罪,此……质问。 非被摈者,又非别住者,非破僧者,又非归外道,于同住处地而立者,如何有 不共通3于学者耶?此……质问。 遍问而至善巧有义理之法,〔彼〕非生,非死,非涅槃,此人4诸佛如何说耶? 此……质问。 由颈骨以上我不语,由脐以下舍,〔于其他处〕缘不净法,如何有波罗夷耶?此 ……质问。 比丘自乞造房屋,不指示作处,过量,有难处,无行处〔而〕不犯。此……质 问。 比丘自乞造房屋,指示作处,应量,无难处,有行处〔而〕犯。此……质问。 何等身业不前行,又依语而不语他,〔而〕犯重罪之断头事5。此……质问。 亦非身业,亦非语业,又何等有意而不为恶,〔而〕彼被摈,如何是善摈耶?此 ……质问。 即对谁亦不以语招呼,又不对他人发一言,〔而〕犯语罪6而非身罪。此……质 问。 依尊佛陀所赞之学处,有四种僧残。 依一种行而皆犯。此……质问。 两人共受具,由两人手受衣,有各别之罪。此……质问。 四人要望取重物,三人波罗夷而一人非波罗夷。此……质问。 女人在内,比丘在外,其家无孔隙,缘不净法7,如何而得波罗夷耶?此…… 质问。 自取油、蜜、砂糖及酥而蓄之,不过七日,有因缘而食用亦有罪。此……质问。 依舍堕罪8与单波逸提共犯者〔如何场合〕?此……质问。 有比丘等二十人合同,和合想而行羯磨,有一比丘〔离〕十二由旬,以别众之 理由而对其羯磨唱不平。此……质问。 依语足步量之〔间〕语,皆以同时犯六十四重大有残罪。此……质问。 著安陀会衣,著二重僧伽梨衣,此皆有舍堕。此……质问。 非白,又非羯磨语,又胜者不言:「来!比丘。」亦不归依彼,而确定彼受具 9。此……质问。 愚人杀女人10,不杀母,杀男子,不杀父,杀非圣者,因此,彼触无间〔业〕。 此……质问。 杀女人之母11,杀男子之父,杀父母,因此,彼不触无间〔业〕。此……质问。 无呵责,不令忆念,对非现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善成,有行〔羯磨〕者及僧 伽不犯。此……质问。 呵责,令忆念,于现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不成,行者及僧伽有犯。此……质 问。 切断者有犯,切断者无犯;覆藏者有犯,覆藏者无犯。此……质问。 语真实而有重罪,语虚妄而有轻罪;语虚妄而有重罪,语真实而有轻罪。此…… 质问。 为受持染色,受用染净者犯。此……质问。 于日没12比丘食肉,非颠狂者,非丧心者,彼又非痛恼者,彼无犯,此法依善 逝所说示。此……质问。 非染心13,又非盗心,彼亦不思他死14〔而彼〕与筹而有断头罪,受取者偷兰 遮。此……质问。 非伴住有危险之阿兰若者,又非由僧伽与认可,又彼不受持迦絺那衣,其时, 以衣寄托〔民家〕而行半由旬,及日出,彼不犯。此……质问。 身业而非语业,种种事之罪无前、后,皆一时犯。此……质问。 语业而非身业,种种事之罪无前、后,皆一时犯。此……质问。 近三女人、三男子、或者三人〔两根之〕非圣者、〔三人之〕黄门而彼不行不净 行,又于随相不行不净,〔而〕缘不净法15有断头罪。此……质问。 向母乞衣,非转入僧伽之物,如何而彼有罪,于亲戚而不犯耶?此……质问。 有怒适意者,有怒嫌呵者,然而怒之赞法实何耶?此……质问。 有充满喜悦适意者,有充满喜悦被嫌呵者,然而充满喜悦被嫌呵之法,是何耶? 此……质问。 同时犯16僧残、偷兰遮、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罗。此……质问。 两人满二十岁,两人共为同一和尚、同一阿阇梨、同一羯磨语。〔而〕一受具、 一受具不成。此……质问。 不点净,著不染净衣而至所欲,彼无犯,此法是善逝说。此……质问。 不与17,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而缘受用,犯其重罪,非轻罪。此……质问。 不与,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缘受用,犯彼轻罪,非重罪。此……质问。 犯重罪18之有残罪,不恭敬故覆藏,非比丘尼,而触罪。此由善巧者所思惟而 质问。 ----发汗偈终---- 摄颂 不共不舍物 十种不被摈 法到颈骨上 以至自乞二 非自业重罪 非身业语业 于不招呼学 两人与四人 女人油舍堕 比丘与足步 著衣及非白 非以杀父母 非呵责呵责 切断者真实 持日没无欲 非阿兰若住 乃至身语业 三人女人母 怒为适意者 充悦僧残人 不点净不与 不与犯重罪 此依智者说 发汗偈质问 1 发汗偈(Sedamocakagatha),如反对普通律制,集困难解答之质问者也。在佛音注对一一之质问有答案,但今以怕繁琐而不悉举。关于一一之言,请参照同书。 2 十种人是小品六.六(五)说之不得礼之十种,其次十一种人,「注」云受戒犍度中说十一种应弃舍之人。问此等人以外,礼长老而有罪,此答于「注」为裸形比丘。 3 对此质问之答,原为剃发师比丘,此比丘不得藏剃刀,他比丘得藏(参照大品六.三七)。 4 言依鬼神等而化作佛。 5 言覆藏他尼重罪之比丘尼。 6 犯此罪不自白发露时,而故意妄语,此妄语为语门不作业罪。 7 言布制之房等(参照汉译南传一之三八页有隔之句)。 8 以僧物转入个人时而一衣与己,一衣与他,以二衣转入时,为一次犯舍堕与(单)波逸提。 9 摩诃波阇波提之受具(参照小品一○‧一(五))。 10 父母皆转根时。 11 畜生为父母时。 12 言反刍(参照小品五.二五)。 13 破僧者(己伪如得法者)而取筹时,为断头波罗夷罪。 14 底本parammaranaya,应如暹罗本param maranaya。 15 比丘尼波罗夷四,是言八事成重戒。 16 比丘尼持染心,从有染心之男子受食,人肉、蒜、美味食混其他不净肉而食时。 17 于比丘尼僧残六,言劝受食比丘尼。次之质问是劝受水与杨枝时。 18 比丘尼犯十七僧残之一时,虽不覆藏,皆得半月摩那埵,得摩那埵期间,非比丘尼,而依因覆藏得新之别罪。 一(一)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种羯磨依几种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种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谓: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说、或依界、或依众也。 (二)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谓:应现前之羯磨不现前,〔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应对问之羯磨不对问而行,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应依自言之羯磨不依自言而行……相当于忆念毘尼者与不痴毘尼……相当于不痴毘尼者行觅罪相羯磨……相当于觅罪相羯磨者行呵责羯磨……相当于呵责羯磨者行依止羯磨……相当于依止羯磨者行驱出羯磨……相当于驱出羯磨者行下意羯磨……相当于下意羯磨者行举罪羯磨……相当于举罪羯磨者与别住……相当于别住者行本日治……相当于本日治者与摩那埵……相当于摩那埵者令出罪……相当于出罪者令受具……非布萨日行布萨……非自恣时行自恣,〔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三)云何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不说事,不说僧伽,不说人,不说白,或以后置白。依此五相,依白,羯磨不成就。 (四)云何依唱说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唱说而羯磨不成就:不说事,不说僧伽,不说人,略唱说,或于非时唱。依此五相,依唱说,羯磨不成就。 (五)云何依界而羯磨不成就?依十相1、依界而羯磨不成就:过少定界,过大定界,定无连络标相界,定以阴影为标相界,定无标相界,于界外者定界,于河中定界,于海中定界,于湖中定界,以界杂〔先〕界,以界覆界。依此十一相,依界,羯磨不成就。 (六)云何依众而羯磨不成就?依十二相、依众而羯磨不成就:应四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未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四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四人众之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欲者已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五人众之羯磨……乃至……应十人众之羯磨……乃至……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未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与〕欲者未与欲,现前者非议。应二十人众之羯磨,羯磨所须之比丘已来,相应〔与〕欲者已与欲,现前者非议。依此十二相,依众,羯磨不成就。 (七)应四人众之羯磨,四人善比丘羯磨所须也,余之善比丘相应与欲,僧伽为彼作羯磨,其人非羯磨所须之人,又非相应〔与〕欲者,而为相应羯磨者。 五人众羯磨……五人比丘……。 十人众羯磨……十人比丘……。 二十人众羯磨……二十人比丘……。 (八)有四种羯磨: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种羯磨依几种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种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说、或依众也。 (九)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耶?令黄门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令贼住者受具,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也。令归入外道者……畜生……杀母者……杀父者……杀阿罗汉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二十岁未满人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一○)云何依白……〔同(三)-(六)〕……依此十二相,依众,羯磨不成就。 (一一)求听羯磨行于几种处耶?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行于几种处耶?求听羯磨行于五处,单白羯磨行于九处……白二羯磨行于七处……白四羯磨行于七处。 (一二)求听羯磨行于何等五处耶?谓:〔对沙弥〕解罪2,〔对沙弥〕摈出,剃发,梵坛3,第五为羯磨标相4。求听羯磨行于此五处。 单白羯磨行于何等九处耶?谓:〔为受具〕解罪,〔为灭诤〕摈出,布萨,自恣,〔教授、问障道等之〕认许,〔舍堕衣之〕受与,〔忏罪之〕受容,〔自恣之〕弃舍,第九羯磨标相。单白羯磨行于此九处。 白二羯磨行于何等七处耶?谓:解,摈出,认许,授与,舍〔迦絺那衣〕,教诫,第七羯磨标相。白二羯磨行于此七处。 白四羯磨行于何等七处耶?谓:解,摈出,认许,授与,折伏,谏告,第七羯磨标相也。白四羯磨行于此七处。 (一三)应四人众之羯磨……四比丘……〔同(七)〕……应五人众之羯磨……应十人众之羯磨……应二十人众之羯磨……而相当于羯磨者。 ----一 羯磨品终---- 二 依二种义利5,如来为声闻制学处,谓:为摄僧,为僧众安乐。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依二种义利……为调伏恶人,为善比丘安乐住。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依二种义利……为制现世漏,为灭来世漏……为制现世怨,为灭来世怨……为制现世罪,为灭来世罪……为制现世怖,为灭来世怖……为制现世不善法,为灭来世不善法……为哀愍在家者,为破恶欲者之党友……为令未信者生信,为令已信者〔信〕增长……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学处。 ----二 义利品终---- 三 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波罗提木叉……乃至……制波罗提木叉之读诵,制波罗提木叉之禁止,制自恣,制自恣之禁止,制呵责羯磨,制依止羯磨、驱出羯磨……下意羯磨……举罪羯磨……与别住……本日治……与摩那埵……出罪……解罪……摈出……受具……求听羯磨……单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三 制戒品终---- 四 为摄众僧,为众僧安乐,未制者制之,已制者随制,现前毘尼已制,忆念毘尼已制,不痴毘尼已制,自言治已制,多人语已制,觅罪相已制,如草覆地已制。此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依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恶人……〔参照二〕……为正法久住,为爱重律。依此二种义利,如来为声闻制如草覆地。 ----四 所制品终---- 五(一)有九种聚会:事聚,失坏聚,罪聚,因缘聚,人聚,蕴聚,等起法聚,诤事聚,灭法聚。 (二)生诤事时,若对敌两者来者,应告两者之事:令告两者之事,又应闻两者之自白,闻两者之自白而应言两者:「我等于此诤事镇静应俱满足。」若言:「俱满足」者,僧伽应举起其诤事。若众多无惭者,断事人应灭之。若众多愚痴者,则应求持律者。依法、律、师教而灭止其诤事,应灭其诤事。 (三)应知事、知姓、知名、知罪。不净法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不与取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人体者……上人法者是事同时是姓。波罗夷者是名同时是罪。出不净者是事同时是姓。僧残者是名同时是罪。身触者是事同时是姓。僧残者是名又是罪。粗语者……为自己之淫欲〔供养〕者……媒介者……自乞造房屋者……令造大精舍……以无根波罗夷法诽谤他比丘者……唯取异事中何等类似点以波罗夷法而诽谤他比丘者……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助破僧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恶口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污〔俗〕家比丘被谏告至三次而不舍者是事又是姓。僧残者是名又是罪。……乃至……。不恭敬故,于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者是事又是姓。突吉罗者是名又是罪。 ----五 九众会品终---- 摄颂 求听及单白 白二与白四 事白唱界众 现前及对问 自言毘尼当 事僧人白后 事僧众人唱 乃至依非时 过少及过大 无连络阴影 以至无标相 外河海湖杂 覆界四五众 十二十人众 不持来持来 羯磨所须者 与欲相应者 羯磨相应者 人求听五处 及单白九处 白二有七处 白四亦七处 摄与安乐恶 与善比丘众 漏怨罪不善 为之在家者 乃至恶欲者 为之未信者 信者法久住 为律之爱重 波罗提木叉 读诵与禁止 波罗提木叉 自恣与禁止 呵责及依止 驱出与下意 以及举别住 根本摩那埵 出罪乃至解 摈出同受具 求听与单白 白二及白四 未制及随制 现前毘尼念 不痴与自言 多人及罪相 以如草覆地 事坏罪缘人 蕴及等起法 诤事与灭聚 以至同名罪 ----附随终---- 1 以下参照大品二.六-九。 2 解罪osarana,与次之摈出nissarana皆于行求听羯磨是对沙弥者,如摈灭沙弥kandaka(大品一.六○.一,经分别· 波逸提七○),摈出而后由忏悔许其回复,为解罪也。以下内容各有不同,请参照觉音注。 3 梵坛brahmadanda,参照小品一一(一五)。 4 kammalakkhana,一于比丘尼犍度〔小品一○.九(一)〕,说不得受比丘尼礼,以不礼羯磨标相与他之区别。次之所出者各各羯磨之内容不同,请阅觉音注。 5 以下参照南传律一之二四页。 有大智慧博闻而聪明之提婆(Drpanamo)〔大德〕,各处问古师之道而读诵,依 道之中庸,思惟广略,赍诸弟子之乐而笔写。 称巴利瓦拉具一切事相,于正法依义,于施设〔依〕法,〔围绕〕义、法,〔即〕 宛如围绕海之阎浮提,围绕圣教故也。 不知巴利瓦拉,如何有法决断? 失坏、事、制、随制、人、一部〔众制〕、两部〔众制〕及由世间施设罪之〔制〕, 〔于此等〕生疑者,依巴利瓦拉而断。 于大军中〔如〕转轮王,于兽类中如狮子,如散光中之太阳,如群星中之明月, 如梵众中之梵〔天王〕,如群众中之导师,正法律如是依巴利瓦拉而辉耀。 |
|||